
11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进入小雪节气后,气温会越来越低,多地将迎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8日举行“中医药冬令进补”专题发布会,中医药专家介绍了中医药冬令进补的注意事项以及养生方法。
“许多女性到冬天都会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这跟我们中医所谓的血虚寒凝、阳气不足有关。再加上冬天天气寒冷,人受了寒邪造成肢体血脉运行不畅,进而导致四肢冰冷。”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何迎春说。
针对这种人群,中医有一系列的调理方式。何迎春建议:从饮食方面来说,一般可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因为当归补血养血,而生姜温中散寒,而羊肉有补气血、益虚劳的作用,这三味合一块相得益彰。其次,要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比如注意腹部、腰部、下肢保暖,这些地方有重要的经络和穴位,通过保暖达到肢体寒冷缓解的作用。此外,这类人可养成每天泡脚的习惯,每次泡15-20分钟,温度40度左右,通过泡脚也可以达到温经通络的作用。
冬令进补是冬季通过饮食调理身体的传统养生方式,其理论源自中医“天人相应”思想,认为冬季人体处于“封藏”时期,此时进补更利于营养吸收。民间素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的谚语,强调调补对春季健康的益处。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人大多数不缺乏营养,甚至营养过剩,这和冬令进补的概念是否矛盾,是否还需要继续进补呢?“现代人普遍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其实跟目前冬令进补是不矛盾的。”何迎春表示。
何迎春分析道,对于营养过剩的人,冬令进补要从三个角度来说,首先是“通”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其次是“化”几化痰祛湿,消除体内积聚的代谢产物;最后是“清”即清热降火,平衡体内多余的热,进而达到气血平。
对于冬季进补的具体时间,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医师黄亚博表示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前夕,整个冬季都适宜进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进补的重点在于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而不是机械固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日期。”黄亚博表示,只要身处冬季这个大的时令范围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进补,都能受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此外,黄亚博还提醒,“顺应时令”的精髓在于把握冬季的整体特性,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个人的体质状况和生活作息等,都会影响进补的时机。他提示,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北方寒冷地区可适当提前,南方温暖地区可稍作延后,关键是要在身体状况最佳的时刻开始进补。(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美莹)
广州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