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深入探讨其成因与系统性干预策略,构建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支持网络,11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主办的“拒学现象:多学科视角下的成因探析与系统干预”主题论坛,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期间成功举办。论坛汇聚了来自心理学、教育学、临床医学与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及学生家长到场交流,现场座无虚席,线上人次超22万。
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助理孙舒平在开幕辞中指出,理解拒学,要看到孩子背后家庭、学校、社会与医疗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结。本次论坛旨在依托教博会这一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推动拒学问题从“个体归因”转向“系统应对”。论坛的议题紧密呼应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是将宏观政策导向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微观实践方案的一次重要展示。
四位主讲嘉宾从实证研究、循证性干预探索、医疗系统整治等多视角带来了精彩分享,展现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高度与实践深度。
外交学院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心理中心主任宗敏以《儿童青少年拒学行为何以形成?——基于大数据与深度质性访谈的成因探析》为题作专题报告。她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深度质性访谈,生动揭示了拒学行为背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因素的多重交织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应用心理专业博士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负责人陈师韬作了题为《生态共育,滋养拒学孩子健康成长》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冬芽计划”这一围绕拒学孩子构建的多系统合作干预模式。她强调,拒学厌学的孩子就像冬芽一样需要一段时间的蓄力,只有在温暖的、支持性的陪伴和循证性的干预下才能更好地增强心理能量,逐步重返校园。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王秋英分享了《生态关系动力模型对停学青少年干预的行动研究》。她通过详实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区域教育实践中运用关系动力模型,有效激活系统资源,促成停学青少年积极转变,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范式参考。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青少年积极心理门诊负责人常蕾则从临床视角带来了《精神专科医院青少年系统心理干预及临床案例交流》。她系统介绍了专科医院如何整合医疗、心理和家庭资源,对伴有严重情绪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进行系统评估与干预,凸显了“医教结合”在应对复杂拒学案例中的不可或缺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乔志宏对报告进行了总结。他精辟地提炼了各报告的核心贡献,并指出,解决拒学问题需要打破领域壁垒,加强系统性循证研究,实现知识共享与行动协同。
圆桌论坛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北京负责人徐洁的主持下,乔志宏、陈师韬、常蕾,以及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段新焕围坐一堂,围绕“听见‘不上学’孩子的呼救:家校社医如何成为孩子的生命同盟?”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专家学者结合在各自领域的洞见与思考,畅谈如何识别孩子的“无声”呼救、如何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如何化解家校医社沟通的壁垒,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合力等核心问题。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智慧火花,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本次论坛不仅是第七届教博会上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依托国家级平台推动实践变革的行动倡议。论坛希望推动拒学问题从个体病理化视角向生态系统支持视角的范式转变;通过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落地实践经验,为教育、心理、医疗一线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干预工具与策略;促进家校社医不同系统间的对话与理解,为构建“普惠可及、开放灵活”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基层教育实践的样板。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
广州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