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火,烧得有多旺?
资本在嚎叫,创业者在狂奔,每个人都高喊着“颠覆世界”,仿佛明天我们就要进入科幻电影。百亿估值,千人团队,PPT上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吓人。
就在这场狂欢的顶点,2025年外滩大会,一个人,一句话,像一盆冰水,从所有人的头顶浇了下来。
这个人是朱啸虎。
对,就是那个投出过滴滴、饿了么,被称作“风口猎手”的男人。他看着台下满眼放光的AI信徒们,冷不丁地抛出一颗深水炸弹:
“追求商业化,就别用最新技术。”
话音刚落,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什么意思?搞AI不追最新技术,那还叫AI吗?这不等于开火锅店不让用火?
但朱啸虎接下来的话,更扎心。
他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融资时把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吹上天的AI公司,对用户留存率,却个个都闭口不谈?
答案,简单又残酷。
因为大部分用户,尝个鲜,就再也不回来了。召回一个流失用户的成本,是拉一个新用户的10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光鲜亮丽的AI独角兽,可能压根就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烧钱买一堆“一次性游客”。
这场景熟不熟悉?简直就是二十年前互联网泡沫的翻版。当年多少公司靠着一个.com的域名就能拿到千万融资,最后呢?潮水退去,一地鸡毛。历史,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
那2023年,全球商业化最成功的AI应用是什么?是能写诗作曲、号称对标GPT-5的超级大模型吗?
错!
是各种帮你开会做纪要的工具。
技术含量?说难听点,几乎为零。就是把成熟的语音转文字技术,包装一下。可商业价值呢?巨大!一家叫Plaud的AI录音笔公司,没搞什么高深莫测的算法,就是把录音转文字、做总结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估值已经冲到了10亿美金。不光是它,你再看看那个帮你改英语语法的Grammarly,那个帮你把会议录音转成文字的Otter.ai,哪个不是闷声发大财的主?
技术不性感,但用户的钱包很诚实。
朱啸虎的逻辑链,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AI的浮华外衣:商业,要的是确定性,不是可能性。那些酷炫的前沿技术,不稳定、成本高,用户体验像开盲盒。反倒是那些“无聊”的成熟技术,才能让你稳稳地把钱赚到手里。
如果说朱啸虎的第一颗炸弹,炸的是“做什么”,那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观点,炸的就是“怎么做”。
这位把机器狗卖到全世界的大牛,也说了一句反常识的话:
“扩充团队,反而会降低效率。”
这话一出,又是一片哗然。尤其是在硬科技领域,大家不都信奉“人多力量大”吗?工程师不是越多越好吗?
王兴兴怀念的,是2019年团队只有几十个人的时候,效率高得惊人。后来有人劝他,300人能干的事,肯定比30人多吧?
他现在的答案是:未必。
一个叫“智能密度”的新概念,正在颠覆传统的管理学。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任务之所以需要300人,很可能是因为这300人的“智能密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AI工具。
30个顶级精英,配上最强的AI工具,战斗力可能远超300人的传统团队。
这不是空谈。就在前不久,一个叫Devin的AI程序员横空出世,它的背后,是一个不到30人的小团队“Cognition Labs”。Devin能干嘛?它能独立完成一整个软件工程项目,一个人,干一个团队的活。这就是“智能密度”最恐怖的体现,一剑封喉。
DeepSeek,用不到100人的团队,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大模型。当大公司还在为复杂的组织架构头疼时,这些“小而美”的团队,已经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划开了市场的动脉。
沟通成本更低,决策速度更快,每个人都是特种兵。AI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你有多少人,而是你的人,加上AI,有多强。
朱啸虎的“商业现实主义”,加上王兴兴的“小团队哲学”,拼凑出了中国AI产业最真实的图景。
我们不缺技术信仰者,每天都有人喊着要超越GPT,要搞出中国的AGI。但朱啸虎的当头棒喝,让我们清醒:如果赚不到钱,你最终只能成为技术的殉道者。
我们也不缺规模崇拜者,动辄千人军团,百亿融资。但王兴兴的实践证明,臃肿的身体,可能跑不赢灵活的大脑。
真正的出路在哪?
可能就在那句最朴实的话里:用成熟的技术,解决真实的需求。
中国有14亿人,有全世界最复杂的应用场景,最务实的用户。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能聊天的AI,我们需要能帮餐厅老板算账的AI,能帮卡车司机规划路线的AI,能帮农民看庄稼长势的AI。
AI的泡沫正在破裂,但这恰恰是好事。
当潮水退去,我们才能看到谁在裸泳。留下来的,可能不是技术最牛的,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一定是最高效、最懂用户、最会赚钱的。
在这场关乎国运的AI马拉松里,起跑最快的,未必能笑到最后。
看清方向,选对武器,建好团队,然后,活下去。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活得好,永远比看起来美,重要一万倍。
广州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