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日本无事发生”词条登顶微博热搜,超20万人熬夜蹲守地震监测直播的荒诞场景,暴露出当代社会集体焦虑的一面。这场闹剧源于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书中模糊标注“2011年3月大灾难”与东日本大地震时间重合,而2021年再版时新增内容称“2025年7月5日凌晨4:18将发生海底爆炸引发超100米海啸”。尽管作者本人在6月新书《天使的遗言》中解释“梦中所见只是象征临界点”,却挡不住恐慌情绪的蔓延。
4月底起,大量“预言帖”在中文互联网涌现:《NASA预警:7月5日日本关东将发生9级地震》《东京沉没倒计时》等文章配以模糊地图和AI合成的灾难画面,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病毒式传播。恐慌迅速从线上蔓延至现实:台湾和香港赴日旅行退订率高达50%以上,日本防灾包销量暴涨300%,部分东京居民带着宠物露宿公园,甚至有媒体人打算携家人“暂时离开东京”。更讽刺的是,所谓“NASA预警”实为AI生成,“日本气象厅内部文件”被证实是P图伪造。
展开剩余65%面对愈演愈烈的恐慌,中国应急管理部、地震局联合声明:“目前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发布关于‘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特大地震’的预警信息,此类言论属于网络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澄清未参与预测。日本气象厅多次召开记者会强调:“当前技术无法精确预测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7月5日清晨4:18过后,日本网友在社交平台调侃:“天没塌,公司也没放假,照常上班,真不如在梦里多睡一会儿。”
这场闹剧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利益链:部分自媒体通过制造“高热度话题”吸引流量提升广告收益;电商平台上“防灾应急包”价格暴涨3-5倍;甚至有境外势力借机煽动对日负面情绪。社会学专家分析,这本质上是一次群体性不安的爆发——在高压社会中,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失控的焦虑,使灾难预言成为某种心理赎罪:“我们不必再面对日常的失败与痛苦,因为‘灾难’能一键清零。”
7月5日当天,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当我们为虚构的末日焦虑时,真正的危机正在发生——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少子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困境、核废水排放引发的环境争议。与其蹲守直播等待地震,不如关注这些真实存在的挑战。”这场“未发生的大灾难”照出了现代人心中对未知的恐惧、对秩序的渴望、对意义的饥渴,也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抵御恐惧最温柔的铠甲。
发布于:福建省广州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